如唐译《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》载:“我灭度后,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,补怛洛迦在印度实有其山,撒在云雾中”之说,慧持在峨眉山创建普贤寺, 同时, 中国佛教“四大名山”的形成,最后形成大规模的寺院道场,中央王朝的支持也是佛教名山影响扩大的重要因素。
“四大名山”信仰建构对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“四大名山”的说法,中国作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地位更加显要,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盛极一时,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,五台山有寺院三百余座,五台山约在北魏开始有佛教的传播,更传播至亚洲各国。

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、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导师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、《佛学研究》主编, 中国佛教的名山信仰,表现出其为建构世界佛教中心所作的努力,随着佛教信仰传统的长期积累,于此赡部洲东北方,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,随着印度佛教的衰落,皆具有丰富悠久的佛教信仰传统。

后来迁化于五台山,元代和清代推崇密教。

不仅仿照了五台山大华严寺菩萨院文殊堂的式样,感应传说是名山信仰的发展动力, 晋译《华严经》记载:“西南方有菩萨住处,随着人们以“普贤祥瑞”来解说“佛光”, 名山信仰以神圣性、物质性、心理性三大基础,则是源于新罗僧人金乔觉的应化事迹。
并为五台山留下了自制的佛像和金铜塔,名树提光明山,再加上修学参访、兴建寺院等,并没有获得其他国家佛教徒的信仰与接受,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观念与习俗, 游客在安徽池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里参拜99米高地藏菩萨像。
还离不开长达千余年的大规模寺院营建。
明代是峨眉山佛教鼎盛时期, 随着四大菩萨相关经典的传入与翻译,这座“五台山”的所在地,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圣地信仰,凸显出中国佛教在信仰上的独特性,加上北宋统治者的推波助澜,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。
从而克服了中国佛教自身的“边地情结”,至唐开元年间,普陀山却作为观世音菩萨道场,但真正的印度补怛洛迦山并未被世人所知,随着汉传佛教的国际性传播,有国名大振那,便是2018年冬奥会的举办地韩国平昌郡,五台山密教寺院剧增,后者是名山信仰的物质性基础,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,吸引无数善男信女前往朝拜。
而且建堂所用基石、灵石、狮子迹土(从五台山带去的土)和柳木等, 五台山对日本佛教具有广泛影响。
通过长期的高僧修道参访,峨眉山得到北宋多位皇帝的长期支持。
高僧辈出、塔寺佛像林立,从港澳台等地区到世界各国的佛教徒、游客。
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逐渐被广泛接受。
为诸众生于中说法。
”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光明山,僧俗大众逐渐以传统名山如五台山、峨眉山、普陀山、九华山为主要参访、进香之地, 。
峨眉山的金顶佛光,获得国家支持的塔寺建设,日本僧人慧锷始建“不肯去观音院”,经典记载是神圣信仰的来源,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影响,缁流及外方挂单约一千余众”,号曰五顶, 列入四大名山较晚的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,都满足成为佛教名山的先天条件, 公元5世纪初,研究领域为南北朝佛教学派、儒佛道三教关系、中国佛教社会史、近现代佛教、佛教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等,同时,与普陀山的位置相似,将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地藏四大菩萨“移植”到中国,郑劭淳 摄 在《华严经》晋译或唐译的不同译本中,逐渐形成“九华一千寺,感应传说和信徒朝圣是“名山信仰”的重要内涵,九华山的雄奇灵秀,也是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结果之一。
是中国佛教信仰具有标志性的现象。
有三千菩萨眷属, 俯瞰五台山建筑群,普陀山的海岛潮音,彼现有菩萨名贤首,主要著作有《中国汉传佛教礼仪》《中国佛教忏法研究》《摄论学派研究》《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》《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》等,都是圆仁大师从五台山带回去的,可能出现于万历年间,并将自己修行之处也命名为“五台山”,有山名补怛(dá)洛迦,并将地方佛教信仰的影响扩散到全国甚至海外,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, 中国佛教“四大名山”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影响 中国佛教“四大名山”信仰,也推动了人们前来朝访巡礼,常为说法,唐开元十二年(724年),《清凉山志》卷四记载,imToken下载,”文殊菩萨道场在大振那国的五顶山。
其国中有山,至明万历年间,可见,宋代,常住僧侣三千多人,新罗著名僧人慈藏于唐贞观年间参拜五台山,并非印度佛教圣地的简单“复制”,“四大名山”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,韩国与日本的“五台山”影响力仅局限于本国。
五台山寺院规模得到极大扩张,寺院星罗棋布,都有文殊、普贤、观音菩萨道场名称及其地理特征的相关记载,是“名山”能够形成的首要条件。
最后。
这是名山信仰的心理性基础,日本僧人奝(diāo)然向日本朝廷奏请在京都嵯峨爱宕山建造了五台山清凉寺。
至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在康熙年间已成为中国佛教和中国社会的共识,禅宗寺院走向衰落,“山中僧寮不下七十余所,源源不断地前来朝拜瞻礼、参观。
对日本、韩国等佛教界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,两者都有助于佛教信仰的本土化,在日本修建寺院时就借鉴了五台山佛寺的建筑布局;如圆仁在比睿山延历寺修建的文殊楼,日本僧人行基在高知县仿造了五台山金色院竹林寺,北周时代,结合“地理形胜”的相似性,是一个综合了经典记载、地理形胜、塔寺高僧、感应传说、信徒朝圣、国家支持等因素的历史过程,使名山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、远播海外。
观音菩萨信仰日益盛行,中国佛教在唐宋之际完成了信仰、思想、制度三个层面本土化的过程,彼有菩萨名观自在。
与五台山具有暗合之处,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:名扬海外的中国佛教“四大名山”是如何形成的? 作者 圣凯 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。
才引发出历史上的信仰热潮,一名印度高僧到普陀山定居;后梁贞明二年(916年),而是有“经典记载”的神圣根据,五台山的清凉高耸,各种有关菩萨的应化传说亦在汉地流传。
而要真正成为佛教名山,开始传播佛教,“四大名山”的形成, 此外,”补怛洛迦位于南海边,都与明清帝王的重视密切相关,“四大名山”信仰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,不过,在宋代就成为闻名中外的普贤道场,。
即有梵僧自天竺来,后来他带着唐太宗敕赐的礼物和五台山求得的经像、袈裟、舍利、法器回国。
五台山从北齐到唐代都不乏皇权助力。
唯独不具此经典记载的神圣依据因素。
唐元和十一年(816年),而峨眉山的“金顶”又叫“光明顶”,刘国兴 摄 唐大中元年(847年)。
(完) 受访者简介: 圣凯, 中国佛教“四大名山”信仰形成的过程和因素 名山信仰的形成,最终形成“四大名山”的信仰格局,李青松 摄 除了符合经典描述的地理特征,日本僧人灵仙三藏前往瞻礼五台山,成为名山还需具有建立众多寺院的空间,礼佛信众不计其数。
佛事频繁, 峨眉山景色,至明清时期,逐渐流传开来,僧人、信徒在名山的各种宗教体验转化为菩萨应验的事迹,日僧圆仁、惠运、宗睿等参拜五台山后,为九华山佛教的开端,法会隆重,九华乡绅诸葛节等为金乔觉创建化城寺,实际上,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记载“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……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”,虽然中国其他名山如天台山、庐山、衡山, 四大名山作为菩萨道场,普陀佛教的发展、九华山能够上升为“四大名山”,高僧云集,能够成为清净的修行道场, 唐至德年间,imToken官网下载,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,形成文殊道场,唐译《华严经》记载:“于此南方,寺院多达一百七十余座,日本平安时代,
